情感空间>心事鉴定>正文

陷入死结的“剩女恐慌症”

2014-06-18 10:17:05

来源:网易情感社区

浏览:9190

只能说,东亚女性在长达三千多年的男强女弱的文化统治下,“以弱为美”已经深深内化到了她们的心灵里。这也就可以理解,在中国,为何“剩女”这一具有绝对侮辱性质的词语的接受度如此之高。忆从前,上世纪80年代的人们只会私下里把30岁以上的女人称之为老处女,这个词英国有,美国也有,人群之中总有一些不爱结婚的;到了上世纪90年代,媒体上多了个词叫“单身贵族”。这词不分男女,也是对越来越多单身人士的善意调侃,但到了2000年后,“单身贵族”越来越专指男性,“剩女”成为另一个代指单身女性的专有名词。2007年8月,中国教育部将此词公布为171个新造汉语之一,官方承认了此词的合法与合理性,一举将年过27岁还没结婚的女性钉到了“剩女”的耻辱柱上—嫁不出去成了中国女性身上最大的“红字”。

于是乎,许多中国女性慌慌张张赶在27岁以前把自己嫁了出去,许多父母甚至如此威逼女儿:“就算结了马上离,你也得给我结一次!”概因“剩女”已到事关荣辱面子,事关家庭门楣的地步。

让剩女自我内疚的高学历与高收入

贬低“剩女”是“剩女恐慌症”最典型的特征之一。从前被剩下的未婚大龄女性大多因为条件太差,而现在剩下的则往往因为条件太好。面对一大批拥有高学历、高收入和出众长相的女性被剩下这个现实,最主流的舆论是这么认为的。“她们太挑剔”,将嫁不出去的责任归结为女性自身问题,加剧了“剩女恐慌症”的自我内疚模式。

嫁不出去是最大耻辱,高学历和高收入成为嫁不出去的最大阻碍。在相亲市场上,女博士们被授意需要刻意将学历降低,精英女性在聊天中被授意最好装白痴,更多以“过来人”身份自居的女性前辈则教育说,如果学不会向男性装傻示弱,就无法在婚姻市场上有所斩获。在今天的中国婚姻市场上,流行一种“知识越多越反动”的反智逻辑—只针对女性。

这种反智倾向在今日中国的流行映照着悚然心惊的现实:时至今日,女性最大的作用仍然是她们的生育价值。她们的智慧仅仅限定在相夫教子这唯一的幸福模式中。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中,中国男人的婚恋观和他们赶马车的爷爷并没有什么区别,他们仍旧喜爱“处女”“不要太高文凭”“不要太能干”。他们无法欣赏比自己优秀的女性,反而对这些女性有一种巨大的恐慌,因为他们“管不住”—看,在婚姻状态里,中国女性原来是需要被中国男性管理的。

想了解同城会员更多精彩的心里话吗?赶紧用电脑登录同城约会 yuehui.163.com 体验恋爱真心话、心情笔记吧!